- · 亚热带农业研究版面费是[06/01]
- · 《亚热带农业研究》投稿[06/01]
- · 《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06/01]
冷出来的农业文明,什么是“新仙女木事件”?(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实际上,在考古记录中也出现了支持流动性上升的证据,例如石器体积下降,笨重的砍砸器比例下降,灵活的细石器比例上升等等。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
实际上,在考古记录中也出现了支持流动性上升的证据,例如石器体积下降,笨重的砍砸器比例下降,灵活的细石器比例上升等等。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就是在食物密度下降时,原始人类需要携带工具和武器频繁移动。
随着干冷气候的继续演进,原始人类扩大收集范围的策略显得越发不经济,花在大范围采集上的热量可能已经无法通过由此得来的食物弥补,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终于开始新的采食策略——拓宽食谱。在考古学记录中,拓宽食谱的标志是废物堆中出现了大量小型动物骨骼、坚果壳,而大型哺乳动物的比例下降,也就是说原始人开始吃之前看不上的食物了。
在这个阶段中,和人类行为变化同部的还有生态环境的变化。喜暖湿的植物让位于喜干冷的植物。以中国北部为例,中国北部地区的山前地区出现了大片的橡树林,这为居住在这些区域的人类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橡子淀粉支链度高难以消化吸收,且含有较多的单宁不易除净,因而其加工品仍有涩味和对中枢神经有毒害作用,所以采食橡子的原始人类必须对其进行深加工——将橡子磨碎后水煮,以充分去除其含有的丹宁,并使橡子淀粉更易吸收。
这样复杂的加工流程促使人类必须花更长的时间、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对获得的植物性食物进行加工,这一方面使人类在单一地区居住的时间变长;另一方面使新的工具产生,用于研磨的磨盘、磨棒大量使用,原始的、用于储存和加热的陶器出现。
在新仙女木事件后,另一个变化带来的影响,那就是古人类居住的亚热带-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更为分明,夏季和冬季之间的雨热变化扩大。在四季分明的气候下,夏季和冬季人类可以获得的食物是完全不一样的,夏季食物丰富,冬季食物稀缺,人类开始注重食物资源的储蓄,以免在食物匮乏的冬季挨饿。于是一方面古人类开始群集有用于在冬季储蓄食物的长期定居点,并开始建造用于储存食物的窖穴——这可能导致了最早的建筑出现,另一方面开始选择储备易于保存的食物——耐保存、热量高的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被人类不断有意无意的食用和选育。而我们知道,目前人类主食中小麦、水稻、大麦、粟、玉米都是禾本科植物,这绝不是偶然的。而禾本科一年生,可杂交,适应力强,热量高的特点让处在寒冷环境的人类因此受益无穷,不用到处狩猎找食物,在种植禾本科植物的过程中促使了农业的出现。
梵观点:人类靠技能能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被逼无奈。
文章来源:《亚热带农业研究》 网址: http://www.yrdnyyj.cn/zonghexinwen/2021/0925/478.html